从世界著名史诗观察格萨尔文化传承 之二云谷策略
——“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
生态保护区”:何以果洛
在人类历史的文化长河中,英雄史诗是各民族精神基因的凝练载体,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与中国的《格萨尔》,均是世界史诗宝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共同构成人类早期文明的精神丰碑。但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来看,《荷马史诗》虽为西方文学源头,但其保护多依赖学术研究与博物馆静态展陈,未形成专门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直到2023年11月,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才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荷马史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吉尔伽美什史诗》作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的史诗,主要依托考古发现与文本整理传承,缺乏活态的传承人群与整体性的生态保护机制,目前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较之下,《格萨尔》不仅早于许多区域性史诗完成“双遗产”认证(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在我国政府主导下,以青海果洛为核心建立起全国首个针对史诗文化的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形成“政府统筹、全民参与、活态延续”的保护格局,这种保护力度与体系化程度,在世界著名史诗的传承实践中均属少见。
展开剩余80%而青海果洛能成为“国家级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绝非偶然。这份“选定”的背后,是果洛对格萨尔文化的原真性承载、系统性保护与活态化传承——它既完全契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评选标准,更以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与生态体系,成为格萨尔文化的传承高地。
首先,果洛能入选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在于其保护实践全方位对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七大核心指标,且在每一项标准下都展现出独有的优势:
作为格萨尔王传说的核心发源地云谷策略,果洛是史诗故事的最初土壤。这里被认定为格萨尔王赛马称王之地,周边山川地名与史诗记载高度吻合;阿尼玛卿雪山作为格萨尔王的寄魂山,扎陵湖、鄂陵湖、卓陵湖作为岭部落的寄魂湖,自然景观与文化传说深度绑定,形成山有灵、水有魂的文化语境。这种史诗场景与现实地理的高度重合,让果洛成为格萨尔文化原真性最突出的区域,也赢得了“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 的公认称号。
从资源储备来看,果洛的格萨尔文化资源更是实现 “全景覆盖”。目前保护区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83项、四级传承人377 人,保存格萨尔风物遗迹132处,还建成非遗传习基地76家、非遗综合旅游体验区30家,再加上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资源,从活态的说唱艺人到固态的文物遗迹,从无形的艺术技艺到有形的文化场所,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资源体系,完美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当地生产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要求。
而传承活力的充沛,让格萨尔文化在果洛不是博物馆里的遗产,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文化。这里的说唱艺人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既有能完整说唱数十部史诗的国宝级艺人,也有通过童声合唱团接触史诗的年轻一代;每逢节日庆典,民众会身着传统服饰,以说唱、表演、祭奉等形式纪念格萨尔王,形成全民传承、全民认同的浓厚氛围,这正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倡导的“传承活力”的核心体现。
与此同时,果洛独特的“自然人文共生”关系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基础。作为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核心区,当地自然生态既是格萨尔文化的孕育土壤。史诗中对山川草木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都与生态环境深度绑定;又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得到有效守护,为文化发展提供良性空间,完美契合“与非遗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指标。
在保障措施上,果洛更是展现出“政府主导、系统推进”的力度。自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起,当地就构建了州、县两级领导机构与专家委员会,统筹推进保护工作;投入专项资金建成格萨尔狮龙宫殿、格萨尔文化博物馆等专题场馆,开展非遗普查、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等行动;2023 年获批国家级保护区前,已实现“区域性整体保护两年以上且成效明显”,完全满足“已制定保护办法、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硬性要求。
其次,若说对标指标是果洛入选的敲门砖,那么其独一无二的格萨尔文化生态体系,便是支撑它成为国家级核心保护区的内在底气。这套体系以史诗为核心,衍生出多元艺术形式与生活实践,形成“活态传承、立体覆盖”的文化格局:
其中,说唱艺术是史诗最核心的“活态载体”。果洛作为说唱艺人的聚集地,艺人涵盖“神授”“闻知”“掘藏”等多种类型,他们无需依赖文字文本,仅凭口耳相传就能演绎数十部史诗篇章。草原上的帐篷、节日里的广场都是舞台,说唱旋律既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也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艺人集中度高、传承完整性强”的特点,让果洛成为格萨尔说唱艺术的“活态博物馆”。
马背藏戏则是草原上的“流动史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将草原马背文化与史诗故事深度融合。演员策马奔腾于草原之上,以高亢的唱腔、潇洒的动作再现格萨尔王征战场景,既保留史诗核心精神,又融入当地生活特色。这种因地制宜的艺术形式,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独特符号,更让史诗从“说唱”走向“全景式表演”,拓展了传承维度。
在视觉呈现上,雕塑与唐卡为史诗绘制出“具象画卷”。格萨尔狮龙宫殿内,由热贡非遗传承人塑造的“格萨尔三十员大将塑像”、记录史诗生平的唐卡,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民间收藏的格萨尔主题唐卡,以细腻笔触与鲜艳色彩,将史诗故事转化为“可移动的艺术经典”。这些作品既是艺术瑰宝,更是格萨尔文化的“视觉教材”,让抽象故事变得直观可感。
更难得的是,格萨尔文化早已成为果洛民众生活的“文化基因”。对阿尼玛卿雪山的祭奉、对寄魂湖的敬畏,是生态信仰的体现;纪念格萨尔王的传统节日、民间自发的史诗讲述活动,是生活习俗的组成;甚至民众对正义、团结的价值追求,也深受格萨尔精神影响。这种文化即生活的状态,让格萨尔文化不再是遥远传说,而是民众认同的精神内核,形成“全民守护、代代相传”的传承氛围。
最后,若说对标指标是入选基础、文化生态是内在底气,那么果洛州对格萨尔文化持续深化的保护传承实践,便是支撑它坐稳“国家级核心保护区”地位的关键保障。当地始终以“系统规划、长效推进”为原则,既坚守文化原真性底线,又主动推动文化与时代需求适配,为格萨尔文化的活态延续注入了持久动力。
在保护格局上,果洛坚持“整体性保护”,不孤立保护某一项非遗或某一处遗迹,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统筹考量:按照各县文化资源特点划分六大保护板块,将黄河源、神山圣湖、史诗村落等纳入保护范围,重视 “史诗—艺人—场所—自然”的依存关系,避免文化碎片化,让格萨尔文化在原生环境中延续。
基础设施的完善则为保护提供了“物质载体”。果洛州政府主导建立格萨尔文化博物馆、非遗传习所、文化产业园等,同时构建起以史诗说唱和藏戏表演传承人为核心、传统技艺传承人群为基础、学生和群众为支撑的传承人群体系,打造出达日县格萨尔狮龙宫殿、玛多县格萨尔赛马称王地、甘德县德尔文史诗村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形成“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群众受益”的保护发展格局,让文化保护从“民间自发”走向“专业系统”。
在学术与传承的协同上,果洛也走出了特色路径。当地不仅重视实践传承,还积极推动学术研究,成立州、县两级《格萨尔》研究中心,开展史诗文本搜集整理、艺人说唱录音录像等工作;通过举办专家论坛、传承人培训班,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传承结合。目前正在举行的以“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 2025 格萨尔文化(果洛)论坛,正是这种协同模式的生动体现。这种“学术支撑实践、实践反哺学术”的模式,让格萨尔文化的保护既 有温度,又有深度。
“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落户果洛,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文化传承的必然。从对标国家级标准的硬实力,到多元立体文化生态的软实力,再到长效保护实践的持续力,果洛以不可替代的文化根源、丰富鲜活的传承形态、扎实系统的保护措施,成为格萨尔文化传承的核心高地与创新实践标杆。未来,随着保护区建设的深化,这片土地将继续守护好这份人类文明瑰宝,让格萨尔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果洛力量。
来源丨今日头条 · 宣青海云谷策略
发布于:北京市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